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悉,山东晨曦集团、山东万达集团、山东天弘化学公司、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唐山渤海石油有限责任公司五家企业将有望成为获得原油进口权的试点单位。这五家公司也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民营石油公司。
近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社会发展司司长邓文奎、中国石油流通协会专职会长赵友山带队前往上述五家公司调研。7月31日,赵友山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目前,相关的试点申报材料正在整理,随后将上报国务院高层。针对地炼放开进口权
早在去年,有关国家将放开国内原油进口权的消息就已在业内盛传,但这一政策松动的迹象却始终未见落地细节。
今年2月,上市公司广汇能源(600256)曾发布公告,称2014年公司计划投资10亿资金用于在新疆、甘肃、青海、四川、宁夏等十余个省自治区收购、合作或投资建设加注站,并称公司控股子公司新疆广汇石油有限公司根据已经取得的境外油气资源及勘探开发能力,正在申请原油非国有贸易经营权及相关配额,相关审批手续仍在办理过程中。
即便广汇能源先人一步,试图拿下国内原油进口权第一张“破垄断”资质,但多名行业内权威人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透露,自去年相关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讨论油气改革方案开始,原油进口权放开的主要指向是针对地方炼厂。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获得的国务院相关部门前往山东地炼的调研资料显示,由于加工原料不足,地炼的普遍开工率不足20%,设备闲置达70%左右。这一“吃不饱”的境况不仅只存在于山东地区的地炼企业,包括广东等地的地炼公司也同病相怜。
“由于民企拿不到原油,只能用燃料油代替做化工原料。而燃料油就是原油加工后的废料,每吨进口燃料油加830元/吨消费税,这是对民企的不公平待遇。而且大量的进口燃料油污染性强,应该放开民企大量进口原油。”赵友山说。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目前,国内的原油进口分为国营和非国营贸易两种,国营主要由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珠海振戎5家控制,进口数量无上限限制。非国营共有23家企业,但“中字头”公司占据半数以上,商务部每年也对这批拥有进口资质牌照的企业分配进口数量。
一名地炼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虽然商务部每年会根据相应指标给予非国营企业一部分进口配额,但其中大部分企业都有国有石油公司背景,有些甚至是“两桶油”的关联公司,民营企业真正能获得的进口配额极其有限。而由于要满足国家石油公司的排产计划,获得进口原油的民营企业也不能自由进行市场买卖,最终不得不将配额或进口原油卖给“两桶油”。
“一些民营企业拿到油了找中石油、中石化,两大公司会说他们首先得加工自己的油,一排排到明年,民营企业不能等只能再卖给他们。”上述地炼人士说。
但此前盛行的“潜规则”有望在今年被打破。多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透露,即便原油进口权不会大面积放开,但根据此前国家能源局下发的进口资质标准,国内规模较大的民营企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进口资质在今年下半年将有所突破,目前,相关的政策细节都还在讨论”。 |